体验产品
从软件巨头们提出“软件定义世界”而感到欣喜,到“平台”的东西从商业的海平面上喷涌而出,提出“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以平台为导向的经济和技术变革为社会和商业机构正在创造巨大的价值,包括创造财富、增长、满足人类的需求,而成功和失败的标准在平台的概念上被重新定义。
什么是平台? 这个概念的火爆是一件好事,百家争鸣,各抒见地。但也造成另一种信息不对称。做软件的,做2B软件的人,更有一番迷茫和纠结。被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激荡到空中,还没有完全落地——处在“风口”上还没有学会飞自然不知道如何平稳降落,风却转向了,并变成飓风。
跟风“平台”也许并不是有效的行动方式:平台不是一个独立概念,它既是生态的主体也是生态的承载,生态——平台所及之处没有独活单体,要么去融合,要么消失。想做成平台,需要了解平台的运作机制、机理,还要结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依赖,找到能够通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记得有一个知乎用户说过一句很接地气的话:“唯一知道的是有人用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才可能发展成为平台。iPhone、微信这些伟大的产品起初只是想先做好某个点,用的人渐渐多了,功能逐渐丰富并将一些接口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才被人总结为他们是用“平台思维”在做产品。也许他/她说的是对的,也许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不管怎样,让我们捋一捋“平台”的概念、机制和机理。
所谓“平台”
《平台革命》一书对“平台”的界定:平台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价值互动的结构。平台作为市场概念有两种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它通常被称作双边市场。根据经济学家让•夏尔•罗谢和让•梯若尔的初步定义,双边(或者多边)市场是一个或几个允许最终用户交易的平台。有学者把“平台”解读为“市场的具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的道理笔者将另文解释)。其实的这种理解是对市场概念的一种进化,意指“平台是传统隐形交易市场显化的结果”。生态学概念来解读“平台”业务更为深刻(包括生态学意义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概念也远比市场营销学中的概念丰富得多)。通俗的理解,平台是连接者、匹配者和市场设计者。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信息、商品/服务、金钱的交换。通常平台自身的职能是构建和维持这三种交换——核心互动的双(多)边市场。无论是双边还是多变市场,“平台自身不介入生产”只是一种粗线条的原则,而且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定义也是非常笼统的,实际运转中有多种样式和形态。
对于”平台“的理解既是多种多样,又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匹配者》一书的作者戴维•S•埃文斯在2003年对多边市场中的平台分类为三类:市场制造者、观众制造者和需求协调者。而哈佛商学院的Andrei Hagiu在2004年又将平台分为四类:中介市场、受众制造者市场、分享输入市场和基于交易的市场。根据平台连接双边市场各方的性质不同,《平台经济学》作者徐晋认为平台可以分为纵向平台——充当交易中介的角色、横向平台——构建交流空间和观众平台——在生产者、消费者之外引入广告主等第三个角色。如果不考虑盈利模式,仅从互联网产品分析的角度看,也有人简单地将互联网平台分为两大类:“普通连接型平台”(也称连接型)和“产消合一型平台”(也称众创型)。普通连接型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角色是分开的。而在产消合一型平台中,生产者即消费者,是托夫勒所说的产消合一者—— prosumer。网平台促成用户在两种角色间快速切换,甚至本身就是产-消同体同在,共同创造,共同消费,故名“众创型”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研究者在“互联网平台的模式与启示”研究中,按电商、服务交易、金融等7个领域梳理了21种互联网平台原型。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原型的影子,原型之间相互组合、变形又会产生新的平台模式。这些互联网平台分别是:
电商:C2C电商平台、B2C商城平台、B2B交易平台;
服务:固定服务交易平台、流动服务交易平台、专业服务交易平台;
社交::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社交开放平台;
信息:门户式内容资讯平台、内容社区、搜索引擎
金融:在线支付、资金交易平台、资产交易平台;
技术平台:操作系统+应用商店、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
其他:知识协作与软件开源平台、公益慈善平台、标准与核心组件。
其实,组织比如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它有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资料的准备,也有消费、生态的结构,而亚当.斯密正是定义了市场是一种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马克斯.韦伯则定义了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机制,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