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低调的企业云服务突然“火了”。
前有阿里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后有字节跳动的“飞书”。
疫情期间,新版“BAT”纷纷发力企业协同办公赛道。为了争抢用户,巨头们再次祭出看家的 “免费大旗”,上演起久违的“神仙打架”。伴随着巨头的介入,大家开始关注到“协同办公”这个行业,很多人也纷纷议论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还有好奇的网友提问说:“今年是协同办公或者在线办公的元年吗?”
其实,“协同办公”这个行业已经存在了30多年,拥有多家上市公司,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入。它的发展和驱动是因为企业协同价值的逐渐凸显,而它的未来则关乎企业运营效率甚至整个社会运营效率的提升。
企业协同价值逐步凸显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学。他认为:一个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如果子系统之间互相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和合作效应,系统便处于自组织状态,宏观和整体上则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或功能。
此后,企业的协同价值逐步为大众所熟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在《激活组织》中提出:管理的效率不仅来自分工,更来自协同。她认为,企业是个整体,必须通过一个能促进管理的整体性协同平台,把因组织分工而协同失效的信息打通,还原其整体性,才能创造持续的盈利能力。
协同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协同管理软件作为伴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而生的新兴的企业级管理软件品类,它以人为中心,是先进的管理思想、领先的技术及成功的客户实践三者的融合体。”作为协同管理行业的开创者,致远互联曾表示。
2010年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协同管理软件行业,中国政府也积极将“云”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协同管理软件开启了新一轮的转型。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基于云端的新业务也不断成长为拉动传统软件厂商增长的新引擎。
2015年,在消费互联网红利趋于消失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携“钉钉”正式入场,腾讯也在次年跟进推出企业微信,愈来愈多互联网公司加快了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布局,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方面,相比坐拥海量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巨头,协同管理软件厂商更擅长复杂业务环境下的企业协同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企业各项业务应用的深度定制化;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把“云协同”概念植入到了每一个C端用户的心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协同”理念在市场教育方面进展迅速。
技术发展放大了协同效应。如今,企业管理协同更多的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推动从客户到交付的全程业务的数字化协同,通过数据和技术手段驱动决策和管理执行的高协同度,以提升管理效率,这不仅在客观上印证了“管理的效率不仅来自分工,更来自协同”的观点,也符合致远互联对于“协同”本身的价值定位。
可以说,互联网巨头的入场,一方面让协同行业在连接C端上更加便利,给行业带来了“声名远播”的效应,让协同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它折射出协同办公未来的发展趋势:定制化和平台化。
软件厂商和互联网巨头的融合趋势
互联网巨头具备产品和云方面的优势,和协同管理软件厂商B端精细化服务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特别是当互联网巨头产品出来以后,期望能够进行B端精细化服务的时候,和协同软件厂商合作,即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近些年,作为一家在协同管理软件领域深耕近18年的厂商,致远互联就一直在积极构建大协同生态,其中就包括了华为云、企业微信、百度AI等互联网巨头,通过整合生态伙伴的软硬件产品与能力,不断扩大企业级协同应用解决方案的广度和深度。
新冠肺炎的疫情给在线办公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从过去的发展经历来看,协同办公行业是一个典型的2B市场,对企业而言,无论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软件的付费意愿还是订阅模式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时间,这也就注定了2B 市场很难出现像 2C市场一样的爆发式增长。
但此次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却意外地加速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既让行业兴奋,同时又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摆在了台前。
疫情终会结束,企业的信息化也不只是用上了钉钉、企业微信那么简单,如果大量涌入的企业只是停留在无纸化办公或者是远程开会的浅层水平,那么疫情带来的这波行业热潮终将只是量变,而难以形成质变。
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互联网巨头思考,同样需要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协同管理软件厂商作答。
据悉,作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协同管理软件厂商,致远互联将在2月28日线上直播“协同生态伙伴大会”。同样是上市后面向伙伴的首次公开亮相,致远互联预计将发布协同产业洞察、协同云平台及蜂巢计划亿元共生支持等等,从披露的内容上看,对行业长足的思考令人期待。
站在全球视角下,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协同办公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以“年”为计量单位的市场,希望传统软件厂商的深厚积累和互联网巨头的独特思维能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为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想象和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