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体验更多产品 >
国家信创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行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板块,信创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金融数据安全、筑牢行业发展安全底座的关键举措。金融行业信创改造涉及核心业务系统、办公协同平台、数据存储架构等多维度,其改造过程复杂且敏感,若缺乏对潜在风险的预判与管控,极易引发业务中断、数据泄露、合规不达标等问题。本文聚焦金融行业信创改造落地环节,梳理五大核心风险,为行业平稳推进信创转型提供参考。
一、信创生态适配风险:软硬件兼容性问题易引发系统断层
金融行业系统对稳定性、连续性要求极高,而信创改造需替换传统架构中的硬件(如服务器、终端设备)、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及应用软件,若各环节适配不充分,易形成“适配断层”,影响系统正常运行。
从硬件层面看,不同厂商的国产芯片架构存在差异,若核心业务系统(如交易系统、风控系统)未针对特定芯片架构进行优化,可能出现运行卡顿、响应延迟等问题,甚至无法兼容部分高频交易场景的实时性需求;从基础软件层面看,国产操作系统与数据库、中间件的兼容性需重点关注,例如部分金融行业长期使用的分布式架构,在迁移至国产数据库时,可能因数据结构映射不一致、SQL语法不兼容,导致数据读取异常或流程中断;从应用软件层面看,金融行业大量定制化办公软件(如公文处理、风控建模工具)与信创环境的适配难度更高,若未完成流版签软件、加密工具等配套组件的适配,可能导致日常办公流程停滞,影响业务协同效率。
此外,金融行业普遍存在“新旧系统并行”的过渡期,若信创系统与原有非信创系统的数据交互接口适配不当,易出现数据传输中断、同步延迟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业务运营风险。
二、业务连续性风险:改造过程中核心业务易受冲击
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如资金清算、客户交易、信贷审批)具有“7×24小时不间断”的特性,信创改造涉及系统迁移、数据迁移、功能验证等多个环节,若改造方案缺乏对业务连续性的周全考量,极易引发业务中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与声誉风险。
在系统迁移环节,若未制定科学的迁移策略(如分批次迁移、灰度迁移),直接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整体替换,可能因新系统稳定性不足、操作人员不熟悉新流程,导致交易失败率上升,甚至出现系统宕机;在数据迁移环节,金融行业积累的海量客户数据、交易数据、风控数据需完整迁移至信创环境,若数据清洗不彻底、迁移工具适配性差,可能出现数据丢失、数据篡改或数据格式错误,影响后续业务开展(如客户身份验证失败、信贷审批数据不准确);在改造后的功能验证环节,若未覆盖所有业务场景(尤其是极端场景下的压力测试),可能导致信创系统在高峰时段(如节假日消费高峰、股市交易高峰)出现性能瓶颈,无法承载海量并发请求,进而引发业务中断。
同时,部分金融机构在改造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团队,内部运维人员对信创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若出现突发故障,无法及时排查并恢复系统,将进一步延长业务中断时间,扩大风险影响范围。
三、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信创环境下数据防护体系易出现漏洞
金融行业数据包含客户隐私信息、交易敏感数据、商业机密等,数据安全与合规是信创改造的核心底线。然而,在信创改造过程中,数据迁移、存储、传输等环节的安全防护若未同步升级,易出现数据泄露、合规不达标等问题,违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
从数据迁移安全来看,部分金融机构在迁移过程中未采用加密传输协议(如国密算法SM4),或未对迁移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可能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从数据存储安全来看,信创环境下的国产数据库若未配置完善的访问控制权限(如三员分离机制)、日志审计功能,易出现未授权访问、数据被恶意删除等风险;从应用安全来看,信创办公平台中的即时通讯、公文传输等功能,若未集成国产化CA认证、电子签章等安全组件,可能导致敏感信息(如信贷审批文件、内部风控规则)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泄露,违反金融行业数据保密要求。
此外,金融行业需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分级保护等合规标准,若信创改造后的系统未通过权威机构的安全测评,或未建立符合信创要求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漏洞定期扫描、应急响应预案),将面临监管处罚,影响机构正常运营。
四、技术团队能力风险:内部人才储备不足制约改造落地
信创改造不仅是技术架构的升级,更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技术团队能力的考验。当前金融行业信创人才普遍存在“储备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若未及时补齐人才短板,将直接制约信创改造的推进效率与落地质量。
一方面,信创技术体系(如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与传统技术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现有技术团队对信创产品的架构设计、功能特性、运维方法缺乏深入理解,在系统部署、故障排查、性能优化等环节易出现操作失误,影响信创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信创改造涉及多学科知识融合(如计算机技术、金融业务、安全合规),需既懂信创技术又熟悉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市场供给有限,若金融机构未提前开展内部培训(如信创技术认证、业务场景实操演练)或引入外部专业人才,将导致改造过程中技术决策滞后、问题解决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改造方向偏离业务需求的情况。
此外,部分金融机构未建立信创技术知识沉淀机制,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如适配方案、故障处理方法)未形成标准化文档,导致后续新系统运维、功能迭代缺乏有效支撑,进一步加剧技术团队的工作压力与能力短板。
五、成本管控风险:改造全周期成本易超出预期
金融行业信创改造涉及硬件采购、软件定制开发、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多个环节,整体投入成本较高。若缺乏科学的成本管控策略,易出现“预算超支、投入产出失衡”的问题,给机构带来财务压力。
在硬件采购环节,部分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全栈国产化”,未根据业务实际需求选择适配的硬件设备(如过度采购高性能服务器),导致硬件资源闲置,增加采购成本;在软件定制开发环节,信创环境下的应用软件适配与二次开发工作量远超预期,尤其是核心业务系统的定制化开发,需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若未对开发周期与成本进行精准预估,易出现开发费用超支、项目延期等问题;在技术服务环节,金融机构需依赖外部厂商提供适配测试、故障排查、运维支持等服务,若服务协议未明确收费标准与服务边界,可能出现后期服务费用持续增加的情况;在人员培训环节,信创技术培训需覆盖从管理层到一线操作人员的全岗位,培训周期长、覆盖范围广,若培训方案缺乏针对性,不仅无法提升团队能力,还将造成培训成本浪费。
同时,部分金融机构未充分考虑信创系统的长期运维成本(如软件升级费用、硬件维保费用),仅关注短期改造投入,导致后期运维成本持续攀升,进一步加剧成本管控压力。
金融行业信创改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风险防控需贯穿“规划-落地-运维”全周期。金融机构需从“生态适配、业务连续、数据安全、人才储备、成本管控”五大维度出发,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提前开展信创生态适配调研,选择兼容性强的软硬件产品;采用分批次、灰度迁移策略,保障核心业务连续性;构建符合信创要求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合规达标;加强内部人才培训与外部人才引入,补齐能力短板;建立全周期成本管控机制,平衡投入与产出。唯有如此,才能平稳推进信创改造落地,真正实现金融行业技术自主可控、业务安全高效运营的目标。
AI赋能 · 开箱即用 · 无缝协作
百余种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行业领航 · 深度定制 · 标杆实践
行业专属定制方案,源自TOP企业成功实践